北京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制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北京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其中較著名的有老北京十三絕等。另有同名書籍。
1.炒 肝
這道小吃與慈禧對飲食的倡導相關。相傳在清朝同 ?炒肝
治年間,前門外的鮮魚口內有一家名為“會仙居”的小酒店。酒店的主人名叫劉永奎,北京人,專門經營黃酒和下酒的小菜。其中有一道迎合平民的下酒菜——白水雜碎。小店一開始屬于夫妻店,到了庚子年后,會仙居則由劉家的后代劉寶貴哥兒仨經營。據說,有一天,慈禧想起早年吃過的白水雜碎,還想嘗嘗這一口。品嘗之后,這位宮廷美食家點評道:味道不錯,可要是去掉心和肺可能會更好。太后的話那就是懿旨啊,“會仙居”的廚師忙活開了,他們在下料時,將雜碎中的心、肺統統拋掉不用,只用豬腸和豬肝,然后用蒜末壓去腥味,調味勾芡,這樣一來就由白水雜碎變成了現在的炒肝。還別說,慈禧的話真有些道理。這種炒肝一面世,大受歡迎,流傳至今。自那以后,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后語,“北京的炒肝兒——缺心少肺”。
2.棒棒雞
相傳明清時期,在雅安的偏遠山區,有人特好美食,經過長期的鉆研和湯料搭配實踐,烹制的雞肉味道上佳,絕密高湯與紅油飄香,讓人垂涎欲滴!但當時生產力落后,雞肉是一種奢侈享受,只在逢年過節才吃上一次,有人想出妙招,把整只雞切成很多薄片,按片銷售,收到奇效,銷量出奇的好。“雞片”名聲大嘈!此后又出現一個新問題:僅憑菜刀無法將每片雞肉切勻,顧客在購買時也常挑剔大小。有人冥思苦想后,改用木棒敲打刀背,將雞切成均勻薄片的同時,原汁高湯與紅油更透徹的滲入雞肉,滋味更佳!宰切時,一人持刀一人持棒,配合默契;木棒敲擊刀背時,發出的聲音隨力量輕重而變化,抑揚頓挫,自成節奏,給人以聆聽樂曲般的感覺,故名“棒棒雞”!
3.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特色小吃中的名品。糖卷果原先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 ?糖卷果
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這些都是非常有營養的吃食,卷果主料中的山藥、大棗,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藥膳。糖卷果軟綿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補作用,去南來順飯莊用餐的食客每每點要,成為飯店的名牌北京特色小吃之一。
4.艾窩窩
艾窩窩是傳統北京特色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后,北京的小吃店 ?艾窩窩
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是用糯米洗凈浸泡,爾后入籠屜蒸熟,晾涼后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兒的。但為什么這種北京特色小吃被稱為愛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鈁》一書中我們找到了說明。原來是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食品,想吃時就吩咐說:“御艾窩窩?!焙髞磉@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艾窩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