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混沌初開
“天地混沌的時候沒有太陽,沒有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東邊亮了,再敲一下,西邊亮了……”— 綠春縣牛孔鄉“神鼓”歌謠
云南鼓的傳說和種類堪稱中國之最。鼓在云南,不僅僅是一種樂器,它或象征母體,或形似女陰,是民族的一種崇拜、一種圖騰。云南的鼓從材料上分,有皮鼓、石鼓、銅鼓、木鼓;從歸屬的民族上分,又有太陽鼓、芒鼓、熱巴鼓、大背鼓等等。
云南佤族的木鼓分“公鼓”、“母鼓”,配成一對;要砍樹制鼓,先要舉行祭祀儀式。佤族人說木鼓的花紋是無法畫完的、歌也是無法唱完的,舞也是無法跳完的…
第一場:太陽
太陽鼓(西雙版納州基諾族)
鼓舞反映出云南遠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鼓槌、鼓面很有男女生殖的形似特征,打鼓更具明顯的交合象征意味。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圣的器物,傳說洪荒年代基諾族的祖先阿麥腰白造了一只太陽鼓,麥黑與麥妞藏在鼓內躲過了災難,繁衍了基諾族的后代。太陽鼓的正面似一輪太陽,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陽的光芒,基諾人在除夕敲鼓,據說能帶來吉祥。
芒鼓(建水縣哈尼族)
哈尼族的舞蹈大多與芒有關。鼓聲是人們向“摩米(即天神)”對話的工具,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興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傳統的“昂瑪吐”節上表演的祭祀性喜慶舞蹈。唯建水龍岔河一帶獨有。芒鼓舞有清山凈寨、驅邪避鬼、祈求豐收之意。
銅芒(滄源歌唱佤族)
佤族對芒鑼如對木鼓、銅鼓一樣尊崇和喜愛。但木鼓、銅鼓既是樂器又是通天的“神器”,而芒鑼則伴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象腳鼓(德宏州景頗族)
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腳鼓,演奏時用糯米在鼓面中心調試音的效果,象腳鼓流行于德宏、西雙版納、臨滄及云南周邊的東南亞各國。群眾說:“象腳鼓一響,腳桿就癢”?!断竽_鼓舞》是傣族在喜慶佳節或是迎接遠方來的客人時表達美好祝福的一種民間舞蹈。
神鼓(綠春縣??奏l彝族)
“神鼓”流傳于云南綠春一帶,當地人叫“熱波比”。現在,綠春縣??奏l只有一個婦女能打這種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豐收、婚喪嫁娶等內容。打鼓前要“祭鼓”。打“神鼓”慶賀生育的唱詞是:剛生下來的娃娃,聽不見,看不見,話也不會說;敲一下,耳朵就聽見了;再敲一下,眼睛就看見了…”
銅镲舞
流行于西雙版納州哈尼族愛尼支系的一種舞蹈。先民們用兩片銅镲相撞發出的洪亮聲音來與神靈溝通。
第二場:土地
月光(獨舞表演:楊麗萍)
“你是一條阿娜的蛇,蜿蜒在銀色的月河。閃亮的身軀舞動著舌,夜晚的星空唱著歌…” 楊麗萍一直以為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樣有形和無形,她用抽象和變形的肢體語言表現了她的情感和月光的圣潔,在舞蹈中我們會看到舞蹈家是怎樣張開她那想象的翅膀。
花腰歌舞(石屏縣花腰彝)
彝族人有句俗話:“有嘴不會唱,白活在世上;在腳不能跳,俏也無人要”?!昂2饲弧卑l源于云南石屏異龍湖一帶,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魚時,一邊劃船,一邊唱歌,歌聲就象水中隨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極其優美、復雜、動聽,是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難學、最難唱的民歌。舞者們唱三拍,跳二拍,手擊一拍,在原生、經典舞蹈中堪稱一絕。生活在石屏縣哨沖、龍朋、龍武一帶的花腰彝,小姑娘從11、2歲歲就開始學做針線,繡花、縫衣服,一套衣服要做4、5年,最后就穿著這一套一針一線親手縫制的衣服出嫁,不會繡花縫衣的姑娘嫁不出去。演員們穿的衣服就是她們親手縫制的。
傘舞(黑彝)
傘舞中的服飾為彝族的一個支系,調子取自于南澗彝族。黑彝走到哪兒,他們都帶著一把傘。彝族人有一種豁達、知足長樂的心態;這也是現代人向往的一種寧靜、和諧的生活狀態。歌詞:“跟我去,去哪里?哪里來,就哪里去。哪里好吃哪里去,哪里好在去哪里。爬山、過河、種地、收割、男人、女人、結婚、生娃娃?!薄案胰ィツ睦??哪里來,就哪里去。爬山、過河、種地、收割、男人、女人、結婚、生娃娃?!薄疤柭湎略铝辽?,云兒跟著星兒走。高山頂上彩云飛,小河里面魚兒游。你的黑發我的手,歌聲和著風聲唱。不看天,不看地,魂兒飛在、樹尖上。刮起風,雷聲響,雨點打在我臉上。不是你也不是我,只見東方霧茫茫。”
煙盒舞
煙盒舞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帶彝族尼蘇支系(俗稱“三道紅彝”)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一種活動。以傳統的裝煙絲的盒子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彈響作節拍,舞蹈形式有雙人舞、三人舞、集體舞,舞蹈隨著清脆悅耳的煙盒節拍,鏗鏘的四弦聲、笛子聲翩翩而起,套路形象生動、妙趣無窮。夜晚,彝族男女青年在“正弦”的伴奏下,開始斗“蹄殼”(鞋子),互相用腳去碰對方的腳,進行試探;聚會的高潮是跳一種摹仿各種動物交尾、男女青年身體親密接觸的舞蹈,有“扭麻花”、“蜻蜓點水”、“鴿子渡食”、“螞蟻走路”、“銀瓶倒水”、“鷺鷥拿魚”、“蝦螞蟲扭腰”等;接著小伙子開始“搶姑娘“,到密林中幽會……。“踩谷種”、“踩茨菇”等則為反映農耕的舞蹈,彝族人極為喜愛煙盒舞,人們說:“聽見四弦響,腿桿就發癢”。歌詞:“噻,噻,噻哩洛噻哩洛噻哩洛噻……曬著曬著石屏干腌菜呀,哂著曬著石屏芥蘭菜,采著鮮花是唱呀唱歌來…”。
女兒國(新平縣花腰傣)
太陽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來么??火塘會熄掉呢。冷風吹著老人的頭么,女人拿脊背去門縫上抵著;刺棵戳著娃娃的腳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墊著。有個女人在著么,老老小小就在攏一堆了;有個女人在著么,山倒下來男人就扛起了??嗍w不苦么吃得呢,檳榔不苦么嚼得呢,女人不苦么咋個得?女人不去吃苦么??日子過不甜呢。天上不有(個)女人在著么,天就不會亮了;地下不有(個)女人在著么,地就不長草了;男人不有(個)女人陪著么,男人就要生病了;山里不有(個)女人在著么,山里就不會有人了。
打歌
打歌(跳土風舞)是云南很多民族的青年男女交友擇偶的最常見的方式?!拔浕榷V橔兡_,生生死死扯不脫”,姑娘們又喜歡又害羞。豪爽的彝族人說:“為人不跳樂,白在世上活”;“有嘴不會唱,有腳不會跳,俏也無人要”;他們還有許多生動的說法:“太陽出山來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濕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腳”;“打歌打到太陽落,只見黃灰不見腳,打起了黃灰做得藥……”有歌為證:“采花來來采呀采花來,一家一個采呀采花來,阿娃花下說給你呀,好是好玩呢,就是害呀害羞羞……”;“想是想來掛是掛,不想不掛咋在著……”;“想你不能搭你在,就象小雞么吃了針穿線,牽腸掛肚掛心肝,啊蘇噻呢么喲嘿……”
第三場:家園
云南的先民信奉“萬物有靈”--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樹有樹神,石有石神;幾乎每一個寨子都有寨神樹、密枝林,每一個民族每年都有祭祀自然、山神、水神、寨神、樹神的活動。這種對自然的敬畏、使得自然生態得以保護。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如今生態的嚴重破壞已向我們敲起了警鐘……
第四場:火祭
葫蘆笙舞
云南的拉祜、傈僳、佤、納西、苗、瑤等少數民族,都有葫蘆神話。拉祜族傳說:遠古時發洪水,有兄妹二人躲入葫蘆逃過浩劫;洪水退后,兩人繁衍了后代。云南滄源佤族傳說葫蘆是創造人的母體,葫蘆笙是祖先的聲音。1958年出土的2千多年前的云南開化銅鼓文物上,就有4人跳葫蘆笙舞的側面圖像。一首民歌唱道:“巖子路上彈三弦,茅草尖上吹蘆笙;翻過九十九座山,還要跳歌到天明?!?br />
甩發舞
佤族婦女大部分披長發,甩發是從佤族婦女發式特點及生活動作中,經過提煉發展成為具有佤族特色的民間技巧動作。甩發可以表現內心的強烈感情,可以表現力量,頭發的擺動也可以象征熊熊大火。
紋身
紋身是最直接的人體裝飾藝術。云南紋身最早要追溯到中石器時代。紋身最初的目的是不讓死者陰魂認出自己;有的原始民族把本氏族的圖騰崇拜物紋在人身上,喻義神物附體會給人予力量;原始人后來才感到紋身是一種美。
面具舞蹈
面具舞是中國古代舉行驅鬼逐疫的祭儀。云南麻栗坡縣大王巖崖畫有面具舞圖象。先民們戴著面具嚇唬魔鬼,驅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發展為儺戲,至今一直遺存在云貴川等省的部分地區。
東巴舞(麗江縣納西族)
在東巴祭祀儀式中,有一類是為了超度亡靈。原始東巴教認為,人的軀殼死了,人的靈魂沒有死;這樣就必須由東巴跳舞祭祀,超度亡靈,沿著“神路圖”升入天堂。
牛頭舞
牛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古代崇拜的動物 。云南古代民族也特別崇拜牛,在云南滄源崖畫有10個點有不少原始人手持牛頭的圖像。滄源崖畫第一地點2區右下方巖壁上有一組舞蹈圖象,這組舞蹈中,持牛頭者是祭祀儀式的主持者,又是祭祀舞蹈的領舞人,只有此人在身體上畫出線條,而其他 4人都是用顏料涂滿身體。牛頭象征著力量和財富。
涅磐
云南不少民族的先民都崇拜火,他們相信火能使人再生,“鳳凰涅磐”是一個動人而悲壯的理想。
第五場:朝圣
朝拜神山是信仰藏傳佛教的少數民族對自然崇拜的體現,朝圣者跋涉在山路上,轉經筒始終陪伴著他們,他們一次次用身體丈量著道路,一次次地親吻著大地。盡管風吹日曬,盡管雨雪交加,他們心中卻燃燒著熊熊大火,最后,他們走向神山,走向理想的天國。
藏族舞
大量的選用了藏文化的許多舞蹈元素去表現人性之美。服飾以藏族地區的袍服為主,肥大、寬敞,以黑、紅、黃三個基調為主,白天脫去一袖或二袖,束于腰間,以適應“作息一襲衣”的氣候特點。農村婦女多穿一件色彩艷麗的內衫,外罩寬大坎肩,歌舞時舞動雙袖,飄灑多姿。藏族人常佩戴護身符盒,戴鑲珊瑚、寶石的戒指,這樣可以吉祥如意。
轉經筒
筒上刻有經文和有象征意義的圖案(一般刻六字箴言)。筒內置有經文一卷,大型轉經筒置于祭壇兩側,微型轉經筒為藏民誦經時所用,邊誦邊轉動以達到誦經時身、口、意完美一致之境界。童謠:群峰之中有一座金色的山,金色的樹上有一只金色的鳥,金色的鳥唱著一支吉祥的歌……
瑪尼石
據專家研究,與西藏古老的白石崇拜、生肖崇拜的習俗有關,宗教的發展又賦予它們多種意義?,斈崾峡逃辛煮鹧?,有的還刻有佛經、口語及佛像,是藏民族供奉的圣物?,斈崾嬗械耐俊⒁约t、藍、黃、白等天然顏料,多年不會褪色,這種群眾性石刻藝術,體現出非凡的造型能力。
尾聲:雀之靈
傣族把象征愛情的孔雀叫太陽鳥,孔雀就是他們崇拜的圖騰。
楊麗萍創作了一系列表現孔雀形態的舞蹈語言,《雀之靈》寄托了她對圣潔、寧靜世界的向往。在《云南映象》尾聲中楊麗萍第一次把她的獨舞和群舞有機地編排在一起,并結合了新穎的舞蹈編排隊型及聲、光、效,使整段舞蹈充滿著恬靜的靈性及和諧的生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