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米糕,口味特別,分干糕和水糕兩大類。制作干糕先將上等白米泡軟后,壓磨成粉,然后用薄荷、橙皮汁加紅糖將粉碾細,用細篩篩入甑子內,再用薄刀小心劃成2寸、高1.5寸,厚0.5寸的小塊,用大火蒸熟。水糕,是高粉制成后,加百分之一的糯米面,蒸發亦如干糕,但不加糖,待糕蒸熟后在把紅糖撒在上面,待糖蒸化后在撒上芝麻或蘇子而成。干糕,又以喜慶干糕為上品,喜慶干糕又分夾層糕和色糕兩種。夾層糕呈菱形,比普通干糕稍厚略大,中有紅糖、薄荷、橙皮、棗泥、龍眼的混合夾層;色糕呈正方形,中間有紅色腰線,表面為紅色罩面,紅白分明,質細而美觀。蒸米糕若用于待客時,表面加紅糖、玫瑰糖;用一祭祖供佛時,糕面須插鮮花。每年清明時節,青蠶豆成熟上市,在米面中滲進豆米粉,糕成綠黃色,食味更佳。這種青豆米糕,多用作上山掃墓和招待佳賓貴客。
米糕在大理白族地區十分流行。盡管“糕”與“高”諧音,既象征著吉祥如意,步步登高,又香甜可口,充饑解饞,但以前過窮日子的時候,一般農家平時是做不起的,要逢年過節才會制作,市面上也極少見到。如今,農家日子好過了,米糕的制作才由年節“露頭”變成了全年“亮相”,繼而登堂入市,成為廣大城鄉很受歡迎的民間風味美食。鶴慶米糕制作的主要原料是米粉,基本分為干糕和水糕兩種。其制作的方法大致差不多:先把優質粳米放到清水中浸泡,之后撈出來在簸箕中瀝干,經石碓舂成米粉,用一面細篩(馬尾編成,十分精致細密)篩進事先備好的甑子里,待米粉積到了一定厚度時,把干薄荷葉和橙皮粉、糖粉(白砂糖或者紅糖粉)混合而成的佐料放進細篩中,慢慢篩下,有薄薄的一層時,又篩下米粉。如是者三,再用一把專用小刀把米粉劃成長方塊或菱形體,即可用大火猛蒸,蒸熟之后起鍋即可。
水糕的制作工序與干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米粉中要加入少量的糯米面;等米糕蒸熟之后,把紅糖細末撒在糕面上,紅糖慢慢溶化后,撒上蘇子和芝麻即可。
不同的農家在制作米糕過程中有自己的傳統做法,過程基本一致,但思路和配料不盡相同——有的不放紅糖而改為放白糖,做出的米糕色白如玉;有的用棗泥、龍眼等做出混合夾層,顏色多樣,美觀大氣;常見的放了紅糖或其它配料的米糕,那一層層棕色的、綠色的作料,就像一條條極精致的分界線,把白色的米糕一層一層地分隔開來,看上去紅白綠分明,令人賞心悅目;而鶴慶人家辦喜事時則最喜歡做四色糕(即紅糕、尖角糕,水糕和干糕)來款待賓客,其中就有被稱為米糕之上品的喜慶干糕。這喜慶干糕,分為夾層糕和色糕,夾層糕放入各自喜愛的作料,如龍眼、核桃、花生、棗泥、荔枝末等,口味各異,奇香誘人;色糕是用一層紅色(食用色素或玫瑰糖等)蓋在米糕的面上,呈正方形,中間亦有紅色等腰線。這色糕,猶如頭頂一方紅頭巾的待嫁新娘,觀之不由令人浮想聯翩……
再款巍山。巍山的青豆小糕聲名遠揚,說是青豆小糕,實際是米與青豆合做的糕,與一般的米糕絕不相同,可能是為了突出青豆的特點,故名。
青豆小糕只有青蠶豆上市的這一季才可以吃到,季節過了再去,您就是再大的頭銜,也是吃不著的。
青豆小糕的做法極有意思。首先當然是備料了。米粉的制作其方法與鶴慶米糕大體相同,只是粳米粉中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糯米粉,同時要選當地產的青蠶豆制成青豆面,與米粉混合。接著,把米粉和青豆米粉分別放入特制的小圓甄之中。
這里要專門款款這個天下獨一無二的蒸糕炊具——一口大鍋之上扣有一個鍋蓋,這鍋蓋上有若干個直徑約10余公分的圓洞,同時又有一些與這個小圓洞相配套的特制木頭小圓甑。這小圓甑下尖上圓,中間的鐵制隔板還專門留有透氣的小孔。小圓甑的尖頭(中空)插入鍋蓋的圓洞之中,正好不松不緊固定在這鍋蓋洞眼上,遠遠望去,好像直立的小鋼炮,又像一個個攝影發燒友的長焦鏡頭,樣子有點搞笑哩。鐵鍋注滿清水,大火燒滾,蒸汽鉆入小圓甑,只消短短幾分鐘,糕就蒸熟了。但,且慢,還不得吃,還有一道工序——在小圓甑的糕面上撒上紅糖、芝麻,接著把另一個小圓甑拿起來,“頭”對“頭”地把糕兒翻扣在底下的圓甄上面,再蒸上分把鐘,把糕從甑內取出來放在木盤里面,一個青豆小糕就正式出爐了。這青豆小糕的兩塊糕之中夾著的紅糖、芝麻,成為一條深棕色的細線,既是分界線,又是黏合劑,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更有意思的是,這條細線的一邊是純白的米糕,而另一邊則是碧綠色的青豆糕,像個極精致的藝術品,又是真正的綠色食品,讓人不忍下口。
沒想到,巍山人把青豆小糕叫做“一合糕”,意思是兩塊糕合攏在一起,成為“一家子”。細細想來,這名字不是暗合著“百年好合、甜蜜美滿”之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