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縣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和優越的交通、區位、氣候條件,始終把產業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引導生產要素向產業集中、政策導向向產業傾斜,著力抓好特色產業培植,加快培育推動紅河跨越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著力抓好縣域支柱產業,加快工業產業發展。以打造紅河谷綠色工業塊狀經濟為目標,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強縣”戰略,實施工業總產值“兩年倍增”行動計劃,推動工業擴容提質增效。按照培育“以石膏、花崗石等為主的非金屬礦開發,以鉛鋅礦為主的金屬礦冶采選開發,以棕絲床墊、林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林產品開發”三大工業塊狀經濟的思路,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大平臺非金屬礦加工園區、萬年青硅產業園區”三大工業平臺建設,依托大平臺引進大企業、促成大產業、推動大發展。力爭建成年產1億平方米以上規模的石膏板材基地,同時爭取大黑公水電站項目開工、自然棕業項目投產,促成水泥廠、木材加工廠等項目落地,努力建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工業企業。
著力抓好特色農業產業,加快農林產業發展。強勢推進農林主導產業發展,全面優化種植結構、擴大種植規模,力爭建成一批示范基地,繼續堅持“調優一產、調強二產、調快三產”的基本思路,扎實推進縣域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2011年完成甘蔗種植6萬畝、木薯種植4萬余畝,累計發展棕櫚24萬畝、核桃13萬余畝、茶葉9萬余畝,水果、蔬菜、龍膽草、草果、葛根等特色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畜牧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產值達4.3億元,比上年增加0.7億元,增長20.2%。
著力抓好民族文化與旅游產業,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以建設觀光攝影、康體休閑和民族風情體驗勝地為目標,按照“加快文旅商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生態、宜居馬幫山城”和“山水田城、品質新區”建設。深入挖掘多聲部、樂作舞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特色文化的內涵與潛能,推進撒瑪壩梯田觀景臺、東門古建筑群和作夫、龍甲、浦瑪、借湖4個民族特色村等景區景點建設。繼續打造哈尼長街宴、仰阿娜節、萬人長街歌舞節三大節慶文化品牌和“距昆明最近的哈尼梯田”、“云南最惹火的狂歡勝地”等旅游品牌,進一步提升紅河民族文化知名度。2011年全縣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2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8679萬元,比上年增加1532萬元,增長21%,旅游產業初顯成效。
?